三、勸諫
66. 忠有三術(shù):一曰防,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,謂之防也;發(fā)而進諫進諫作止之,謂之救也;行而責之,謂之戒也。防為上,救次之,戒為下。(卷四十六 申鑒) 【譯】臣子進忠有三種表現(xiàn):第一種是預防,第二種是補救,第三種是告誡。錯誤尚未發(fā)生而設(shè)法避免,稱為「防」;發(fā)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,稱為「救」;已經(jīng)造成了再直言指責,稱之為「戒」。預防是最上等的措施,補救是次等的,告誡是最下等的。 【補充】商務印書館排印《群書治要》,有眉批「進諫作止之」,而世界書局二○一一年三月出版的《群書治要》則無。
67. 孔子曰:「侍于君子①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謂之隱;未見顏色而言,謂之瞽!(卷九 論語) 【譯】孔子說:「隨侍君子時有常犯的三種過失:話沒有到當說時說,這就犯了心浮氣躁之過;話當說而不說,就犯了隱匿之過;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(神色表示意向),猶如盲者說話不看對方,大為失禮,所以也是過失! 【批注】①君子:指有德或有位之人。
68. 景公問晏子曰:「忠臣之事君,何若?」對曰:「有難不死,出亡不送。……言而見用,終身無難,臣何死焉;謀而見從,終身不出,臣何送焉。若言不用,有難而死,是妄死也;謀而不從,出亡而送,是詐偽也。忠臣也者,能納善于君,而不與君陷于難者也。」(卷三十三 晏子) 【譯】齊景公向晏子問道:「忠臣應該如何輔佐國君?」晏子回答說:「國君有危難,忠臣不送死;國君出外逃亡,忠臣不送行。……忠臣的諫言如果被采用,國君一生都沒有危難,忠臣何需送死?忠臣的謀劃如果聽從了,國君終身不會出逃,忠臣何需送行?如果諫言不被采納,國君有危難而跟著去死,這樣做是盲目地死。≈\劃不被聽從,國君出逃時去送他,這樣做是欺騙、偽善的行為!所以當忠臣的人,能夠向君主進諫善言,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難的境地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