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部分 教化實例 第四段 學禮
一所幼兒園教導孩子如何接待客人,一個一個來練習。所以,經文不只是要講解,還要實際帶動孩子來操作,讓孩子重復練習,熟能生巧。一天,巧妙的安排,中午吃飯時來了一位阿姨。她要走進教室門以前,所有的孩子本來在吃飯,統(tǒng)統(tǒng)停止,放下碗盤和筷子,爭先恐后去接待客人。其實當他們能學以致用,就會學得很歡喜。這位阿姨走到門口,六個孩子排成一排,同時鞠躬說:“客人好!”這個阿姨不敢走進來,她說:“受寵若驚!從來沒有被這么隆重的禮儀接待過!苯又f:“假如下一代的孩子都這樣,我們就很欣慰了! 長者立幼勿坐 有一個小女孩,她才兩三歲。有一天,跟她父母、外婆外出旅游,在公園里,她父親坐在那里看報紙,小女孩坐在一個板凳上面。突然她的外婆走過來,結果那個小女孩就迅速跳起來,因為那個椅子比較高,她馬上跳起來,沒有站穩(wěn)就跌倒了。她的外婆、父親都覺得很奇怪,趕快把她扶起,問她:“你為何跳下來?”小女孩說:“長者立,幼勿坐。”因為外婆來了,她就趕快跳下來。父親覺得很汗顏,外婆走過來,他無動于衷在那里看報紙,兩三歲的女兒卻起身為老人讓座。所以,后生可畏,面對這些學圣賢書的孩子,我們也要跟他們一樣好好學習,落實《弟子規(guī)》。 入虛室如有人 現(xiàn)在有很多孩子,到別人家里,可能主人到廚房去忙,小孩就四處參觀。這樣對不對?不對,這是對主人不尊敬的表現(xiàn)。尤其主人的臥房更不可以亂進入。這些都要給孩子做出提示。比如說很多房間他都走過了,如果主人發(fā)現(xiàn)有東西不見了,他就是第一嫌疑人。我曾有一個朋友,小時候到同學家去玩,結果同學爸爸的房間里有一筆錢不見了,隔天他的同學就指著他說是他偷的。他在全班同學的心里被貼上了一個小偷的標簽,百口莫辯。因為他無法證明自己沒拿,而且他確實進去一段時間才出來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警惕,要避免嫌疑,不要被人誤會。“入虛室,如有人”,這是避嫌。 生活篇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有個小孩在家里從來不掃地。有一位長者進了他家,就跟他說:“地如此臟,為何不掃一掃?”小孩就說:“我這個手是用來掃天下的!笨跉庹娲螅『芏嘈『⒄f以后要當大官,要當大企業(yè)家。結果看他的房間亂七八糟。這位長者就跟孩子說:“一屋不掃,何以掃天下!”就連屋子都掃不好,如何能夠掃天下?同理,連自己的臥房都整理不好,又如何能當企業(yè)家? 《弟子規(guī)》也是管理學,是基礎管理學。有條不紊的習慣要從幼小時開始扎根。家長不要只想著以后讓他學企管,他就會了,現(xiàn)在要先打基礎。一個企管碩士來應征,然而他的家里、房間都很零亂,這樣的人你是否敢任用?所以,他學到的管理學都是紙上談兵。 盧叔叔曾經跟我說過,他到分公司去巡視,一定會去看看這些分公司的主管,他的桌子是否整理好,他的檔案是否都歸檔了。假如連這些小事都不能處理的有條不紊,公司的工作就很難循規(guī)蹈矩去完成。所以,小地方大學問,都可以從細小之處,看到一個人的心是定或是亂的。 因此,培養(yǎng)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,一定要從小扎根。一些成功的企業(yè)家都有火眼金睛,一看就得知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火候到何程度,欺騙不了他。所以,很多人覺得:我用大學、用碩士的文憑,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。假如他做人做事不好,肯定不會被這些很優(yōu)秀的企業(yè)家所錄用。因此,為孩子往后能到一個非常有前景的企業(yè)去做事,現(xiàn)在就要把基礎打好。 從小要教孩子做家事 小孩最強的能力是模仿。我的外甥差不多在兩歲左右時,有一次,他母親在擦桌子,剛好離開一會,他就拿起抺布在那里擦。結果我姊姊走過來,就對他說:“俊瑋,這么小就懂得幫媽媽擦桌子,真是個孝子!”孩子聽到媽媽的話,抬頭挺胸,擦得更起勁。媽媽接著又對孩子說:“我們擦桌子,假如把邊角都擦干凈了,那就擦得很圓滿。”一來成就孩子的孝心,再來藉此機會教導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。什么時候教?一歲、二歲都能教。當他養(yǎng)成習慣,從小就會很勤快,其實我們已經幫助孩子奠定非常好的做人做事的基礎。我在教學過程中,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小孩頭腦特別好,交代他辦事特別靈活,這樣的小孩往往在家里都很認真幫忙做家事;因為他做事的經驗愈豐富,就得到愈多的鍛煉。 孩子為什么會懶惰?根源何在?假如當孩子幫助媽媽擦桌子時,這位媽媽跑過去氣沖沖地說:“哎呀,你搞的什么!走開,不要在這里搗亂!焙⒆右院髸粫䜩韼椭鍪?不會了。所以,做父母的要抓住機會教育,不然很多好機會就當面錯過。等到孩子已經都不會幫你做家務事了,那時你再生氣也無濟于事。所謂“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。”教育一定要愈早愈好,因為一旦養(yǎng)成懶惰的習慣就難以糾正。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:“你只要把書給我念好就行,其他的事都別管。”這樣好不好?不好!孩子只會念書,其他事都不做,對他來講,他能否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?不信任。他愈不信任就愈不敢去承擔工作,愈不敢承擔工作就愈沒有責任心,這都有連帶關系,我們要深思熟慮。孩子多多去活動,對他的身體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在活動中,孩子也會感受到母親操持家務的辛勞,心生感恩。正如俗話所說“惜勞”,孩子真正付出,真正去勞動,才會知道感恩,才會知道付出者的艱辛。所以,不能讓孩子不勞動,絕對不能讓他養(yǎng)成懶惰的習慣。 從小要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 “置冠服,有定位,勿亂頓,致污穢!焙⒆右哂歇毩⑸畹哪芰Γ灰焉罡愕煤茈s亂,這相當重要。我們看看現(xiàn)在的孩子,不要說照顧別人,連自己都不能自理。有些大學生每次回家都背一袋東西,什么東西?衣服。一進門給父母的見面禮就是一堆臟衣服。還有個怪現(xiàn)象,暑假結束了,學生就把那些臟衣服直接放進垃圾桶丟了,床單也不要了,這太浪費了!假如孩子養(yǎng)成如此浪費的習慣,他這一生的敗跡已經顯露出來。你雖然能賺很多錢給他用,但他自己是否能賺那么多錢?可能就相當困難。所以,我們教導孩子,從小就要讓他們自己洗衣服,自己洗碗。其實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,也做得很歡喜,因為他覺得自己學會了,能力提高了,有一種成就感。 有個小朋友在家里從來不幫忙做家事,結果輪到他洗碗,他看看那個碗盤就走了,仍舊不洗。老師怎么辦?按兵不動。吃飯時間到了,菜都煮好了,碗還沒有洗,老師也坐在那里等著他來洗碗。這個小朋友沒有辦法,就趕快去把碗洗干凈。接著老師跟他說:“我們是過群體生活,每個人都有本分事,假如你不洗碗,就沒有碗用;假如老師不煮飯,你也沒有飯吃。”因此,應該盡心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。從小讓孩子們多做事,生活能力就會提高。一個人生活不求人,就會過得很自在、很輕松。假如遇到一點小小的事情都無法處理,還要找人幫忙,還要花錢,很有可能他就生活在依賴別人之中。 為什么孩子生活沒規(guī)律? 我曾經問過學生:“今天吃過早餐的舉手?”一看,差不多一半都沒吃早餐。我接著就問:“是不是媽媽沒有做早餐?”他們說:“媽媽還在睡覺!彼^早餐,就是把錢放在桌上,上面寫著“早餐”兩個字,家長只管出錢。請問出錢的家長有沒有真正去了解,孩子是否買了早餐?沒有!家長不知道早餐的錢變成了電動玩具,變成了一大堆有色素的零食。假如孩子吃這些東西吃上半年、一年,體質絕對直線下降。 很多孩子都去打電動玩具,沒有去吃早餐。為什么我會知道?當老師的要關心孩子,關心學生。我教的是六年級學生,六年級正值發(fā)育期,特別容易餓,差不多十點左右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叫了。所以,我的抽屜里隨時都會放著餅干,他們都很愛吃我的餅干。很多學生基本上在九、十點以后,上課時臉色就有點發(fā)青了,一看就知道是肚子餓。經過了解之后,父母給他的錢沒有買早餐,而是拿去花掉了。為人父母要讓孩子生活有規(guī)律,自己要做出榜樣,要讓孩子的三餐正常,就要多付出一點。而你的付出對孩子將是一生的影響,無論是對他的身體健康,或是父母所做出的榜樣,對他都非常重要。 勤勞得人緣 我在教書的過程中,曾經教過自然課,每一次上完課就有很多器材要收拾。有幾位學生都自動留下來幫忙整理打掃?吹竭@樣的學生,內心有什么感受?心生歡喜。對這樣的學生,我們一定會多加照顧,所以孩子勤奮就很容易得到長輩的提攜、關懷和愛護。與平輩相處,假如孩子很勤奮,對他的人緣也是有直接的影響。比如說,他到大學去念書,假如跟幾位同學同住在一個寢室,他一進去看到別人在打掃客廳,他就立刻動手跟著一起做,懂得處處幫助他人,處處體諒別人辛勤勞動。雖然還沒有相處,但這種行為已經贏得同學對他非常好的印象,很容易就融入團體之中。 但是,假如他在家里都不愿意做這些事,到了團體里,別人在打掃,他依然看著他的電視,其他同學對他的觀感就不會太好。在家里不幫忙做事,就不知道做事者的辛苦。有時拿了東西還亂放,別人要用的時候找不到,這時他在團體中的信用跟印象就會愈來愈差,別人的怨言慢慢積累,到最后就會爆發(fā)出來。所以,勞動的習慣與人際關系是直接相關的。 教儉亦慎始 有一個孩子,看到一位老師拿著紙杯喝水。這個孩子見到后,很想要那個紙杯,這位老師就把水遞過去說:“來,這個杯送給你!彼母赣H馬上走過來說:“老師,我們帶了茶壺,您自己喝吧!”這位老師沒有搞清楚是何意思,就隨口說:“沒關系,只是一個紙杯,就讓孩子喝吧!”結果這位父親很堅持,而且用他的眼神告訴那位老師:“老師,我們真的帶杯子來了,不用了。”此時老師馬上感覺到是父親要教育孩子,后來他就離開了。剛離開,這個孩子就開始鬧情緒。他的父親就跟他說:“爸爸跟你說,這個杯子都是砍伐樹木而做成的,你多用一個杯子可能就會多砍伐一棵樹,所以我們盡量少使用紙杯,能省下紙杯就要省!边@個孩子還是有點情緒,父親又說:“假如你再胡鬧,爸爸下次不帶你出來了!彼,讓孩子珍惜任何一件東西,也要堅守“慎于始”,一開始就要堅持教導。如果讓他養(yǎng)成了浪費的習慣,之后再來糾正是很不容易的。
摘自《小故事真智慧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