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講02
好,這個是我們從“天子無戲言”,再反思到言行的根本還在起心動念,所以這個“反身”要能反觀到念頭上,善觀己心,這個是從根本提升自己的德行。我們在《群書治要》當中常常都舉唐太宗的例子,為什么?因為《群書治要》是唐太宗下令編的,是他每天手不釋卷學的,而更重要的,他能成就“貞觀之治”,一定是學以致用,知行合一,他才能夠感化臣民。他假如學了不做,人家怎么佩服他呢?怎么天下歸心?所以確實唐太宗是天子無戲言。
在貞觀二年,唐太宗對著身邊的臣子說道,他每一天上朝,要講一句話,一定想這一句話對百姓有沒有利益。假如沒有利益了,他不敢多講話!霸捳f多,不如少”,多言多敗。話講多了,不謹慎,會講錯話,甚至得罪人。而且他是一國之君,“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”,他當然要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。因為所有的百姓都在看著他,所以他不敢亂講話。他的一個臣子杜正倫,杜正倫也管記錄他的生活起居。古代皇帝,左史記言,右史記行,還有生活起居也有人記。當皇帝好不好?當皇帝很辛苦!杜正倫看到唐太宗說到自己一言一行不敢多講,都想著真正跟經(jīng)典相應,還有利益人的才講,這個臣子順勢而為,馬上說:“皇帝,對!您現(xiàn)在一講話,左史記言,而我又兼您的起居記錄,我也不敢不盡心盡力做這件事情。陛下您假如講一句話違背道德了,不只會損害百姓,而且這一句非禮之言,可能讓您千年都得蒙這個羞,所以陛下您要謹慎啊謹慎!”
以前的人很有羞恥心,會想到“我不做好,以后我的子孫不就笑話我了,以后的人不就看輕我了”,都有這樣的志氣,不能羞辱自己,以至于又羞辱自己的父母祖先,不能這么做。結(jié)果杜正倫順勢而為,皇帝聽了很高興,然后賜給他兩百段的布匹。太宗確實也是很謹慎他的言語。
故事講完了,大家可不要邊聽邊執(zhí)著,“唐太宗是皇帝,我又不是皇帝。”其實我們現(xiàn)在做的事,修養(yǎng)自己的事業(yè)不見得比唐太宗的事業(yè)小,是吧?我們是要現(xiàn)在把生生世世的煩惱斷除,這一生要契入圣賢的境界,這個事業(yè)不小過唐太宗的事業(yè),那對自我的要求要超過唐太宗,有沒有道理?你們好像不怎么認同。真的要細細思量哦!
好,所以我們《群書治要》選出來的句子,只要我們隨時都回歸到自己心性上的功夫,句句對我們都有利益。我們接下來看二十五句,在第七冊八百九十七頁。我們看到“九守”,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:【神者智之淵也。神清則智明。智者心之府也。智公即心平。人莫鑒于流水。而鑒于澄水者。以其清且靜也。故神清意平。乃能形物之情也!
我們來看經(jīng)文上講到的,“神者智之淵也”,這個“神”是精神,是智慧的泉源。我們看一個人精神很清楚、很清朗,他才腦子很清晰,不會胡亂做事情。以我們自身來講,精神不好的時候會糊里糊涂的。你精神很好的時候做事很有效率,判斷事情很快。接著說到“神清則智明”,精神清朗則智慧明晰。“智者心之府也”,智慧是我們心智的表現(xiàn)、展現(xiàn)!爸枪葱钠健保腔勰軌蚬、無私,自己內(nèi)心就可以平和、正直。我們說“無欲則剛”,你有私欲了,這個私欲就會障住你的思想,障住你的內(nèi)心。所以“智公”,智慧公正,內(nèi)心才會平和;不公正,就偏心了,好惡就很強了,怎么會平和呢?好惡一強,就有喜歡,有討厭,對人不公平。對人一不公平,“不平則鳴”,可能跟人就結(jié)怨了,就有沖突了,人家內(nèi)心就會埋怨,因為不公平。所以老祖宗說“平才能安”,人心才能安,不然人心會不平,所以這個公正無私的智慧很重要。人處事當中時時提醒自己,不能有私心。私心,自己的德行在墮落;私心,對團體一定有害處,就不公平,鐵定會有是非,會有埋怨出現(xiàn)。
“人莫鑒于流水,而鑒于澄水者,以其清且靜也,故神清意平,乃能形物之情也”。這里做了個譬喻。這個“鑒”就是用水來觀照,來照自己。人不會在流動的水當中觀照自己,因為那個水是動的,你照,照不清楚自己的臉!岸b于澄水”,而能在非常平靜的水面照清楚自己的臉,這是譬喻什么呢?人的心浮躁的時候,欲望很多的時候,心浮氣躁,看不清自己的問題。往往心平靜下來了,才容易察覺自己念頭跟言行上的過失。當然,時時都保持心平、心靜,這是修養(yǎng),這是一個目標,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心要平靜。
像我們每一天晚上沉淀自己的思緒,反思我這一天有沒有哪些話說錯了,哪些事做得不妥當。夜闌人靜,自己一沉淀下來,“哎呀!怎么今天都沒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了!薄拌b于澄水”,平靜的水能照清楚自己,相同的,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了,就能觀照到自己的問題。
所以這里講到了,為什么可以“鑒于澄水”,“以其清且靜也”,因為平靜的水清澈又寧靜!肮省,所以,從這里讓我們?nèi)ンw會,一個人精神清朗,意志很平和,心情很平和,這個時候,他的心就能照清楚所有的人事物所發(fā)生的事情了,“乃能形物之情”,這個“情”,是指事物的真相,就看得清楚了。所以有一句格言說道:“以鏡自照見形容,以心自照見吉兇”?吹阶约旱拿嫒、形體,以自己清靜的心來觀照自己,“見吉兇”。可能大家對心平靜、清凈比較抽象,其實人心要清凈不容易。
比方有一則寓言說到,有一個小偷,他大白天去一個大戶人家偷金子。他也是有“天分”,居然能找到人家放金子的地方,拿起來,他很高興,正要離開。因為是大白天,又是大戶人家,那幾百個人住著,哪可能說他偷東西不被發(fā)現(xiàn)的呢?當場逮個正著,送到縣太爺那里去。結(jié)果縣太爺一了解案情,奇怪了,這個賊怎么大白天作案?就問他了:“你大白天做案怎么可能不被發(fā)現(xiàn),你沒看到旁邊很多人嗎?”這個賊對著縣太爺說:“有嗎?有嗎?我只看到金子而已,有人嗎?”
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冷靜想想,人的心只要有一個執(zhí)著點,他就一直盯著它看,就被它染著,心不平了。比方媽媽、爸爸很在乎孩子的成績,他就只盯到那個成績,其他的什么都看不到了!胺凑憔褪前褧o我讀好就好了!”然后常常在那里說:“我這個兒子真不爭氣!”旁邊人跟他說:“你兒子挺仁慈的,挺有孝心的!薄坝袉幔慷紱]有啦!”他看不到。這樣當我們只看到成績,都不會去欣賞孩子的好,慢慢的他就沒有信心,慢慢的他就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。你看,人的心一執(zhí)著,一不平,一挑毛病,看不清楚別人,也看不清楚自己。
有一位太太很有意思,她剛好跟我交談的時候,因為她到廬江聽課,結(jié)果我舉了個例子,我說:“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,是只看對方的優(yōu)點,不看對方的缺點。”她說她聽到這句話的時候,她的腦海里馬上浮出一句話:“沒有優(yōu)點!比后她浮出來的時候,我剛好講了一個事例,就是我到珠海去的時候,我講一句真言,突然有一個太太舉手然后站起來說:“沒有優(yōu)點!”結(jié)果我一講,跟她想的一樣。
后來就建議了,“你回去,拿一張紙,寫出你先生的優(yōu)點跟你先生的缺點,你客觀冷靜的來看一看!苯Y(jié)果她回去,她說她寫她先生的缺點,寫了一條,哪一條呢?錢賺得太少。這個算缺點嗎?您看,她有一個執(zhí)著點,一個不平,就嫌她先生賺的錢太少,就只看到那個金子,其他都看不到了。你說人腦子清楚嗎?心有所好樂,不得其正;心有所忿懥,不得其正。你有情緒了,怎么會正呢?心有所憂患,不得其正。為什么會憂患?“哎呀,我先生賺錢少,我兒子讀書不名列前茅,我多沒面子。 彼袚牧,心就不正,心就不平,很多事都是情緒在應對了,越搞越糟。
所以我們今天要神清意平,首先要格物,貪、嗔、癡、慢,這些習氣要去除掉,不然這個心就跟流水一樣,每天驚濤駭浪,都沒靜下來。然后我們還怪一大堆,“都是他害的,都是這件事造成的!”所以諸位學長,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,妄心動了,習氣動了,才變成這個樣子。所以我們“反身”一開始,“立德之本,莫尚乎正心。心正而后身正,身正而后左右正,左右正而后朝廷正,朝廷正而后國家正,國家正而后天下正”。
所以人想要看清人生所發(fā)生的事情,首先還得要先看清自己,首先這個心還得清凈、平等才行。當然,我們在修養(yǎng)自己德行的過程當中,也要性命雙修,自己的身體也要照顧好。您看一開始說,“神者智之淵也”。你的精神要好,你不能每天精神很萎靡,身體又一大堆病,這個會拖累你整個心靈的狀態(tài),就不好。我們還得要靠這個強健的身體來提升自己的靈性,借假修真。
所以在康熙《庭訓格言》當中有一段話很好:“寡思慮,可以養(yǎng)神;寡嗜欲,可以養(yǎng)精;寡言語,可以養(yǎng)氣”。人精氣神足身體就好,時時精神抖擻,所謂“精滿不思淫,氣滿不思食”,一個人氣很足,他不用吃什么飯,一天吃一餐就夠了,“神滿”,精神非常好,“不思睡”。人休息是沒精神,要充電,精神好,一天睡很少。這個提醒我們,不要胡思亂想,那個要耗能量的。人體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都是耗在念頭上,你不胡思亂想,心很清靜,這個神就滿了!肮阉紤]”很重要,不要胡思亂想,有時間讀經(jīng)、聽經(jīng)多好,正念分明,不胡思亂想!笆扔本褪菒酆、欲望要淡,欲望太重,這個對身體的消耗非常大,縱欲了,身體一定垮。我們看到現(xiàn)在人的文明病越來越多,什么腎有問題、糖尿病,那個都跟縱欲很有關(guān)系,不懂得節(jié)制,清心寡欲,身體就好。
再來要“養(yǎng)氣”,每天不要講太多話。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。話太多不行的,該講的時候要講,時機不夠不要變啰嗦,還給人家嫌就不好了。而且,無益的言語一句都不說,為什么?對人無益,對自己又耗氣,所以“寡欲精神爽,思多血氣衰,開口神氣散”。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很好的教誨。其實人欲望一多,每天就想著我想吃那個,我想穿那個,我想玩那個,你整個思慮全部都被這些欲望給障住了,怎么還會有智慧,還會有精神呢?
我們接著來看二十六句,在第九冊一千一百三十頁。我們看經(jīng)句,我們一起念一遍:【明主者有三懼。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。二曰得意而恐驕。三曰聞天下之至言。而恐不能行! |